栏目列表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袁伟平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读后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袁伟平

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学会尊重、信任孩子!相信,是教育最主要的原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我们曾经也都是孩子,孩子也都终将是我们。小时候我们也讨厌考试,讨厌父母的盘问,但是渐渐的我们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一种人。

没有必要常常考问盘驳孩子。学习不是为了记忆、为了考试。只要学生的学习出自他自己的内在需求,只要学生的学习是与他自己的生活、生命紧密联系的,学生自然会记住并保存下这些知识。这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保存下来的知识,是在关键时候能够使用的,而不是为考试准备的。教育的艺术在于,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作为教师或者家长,没有必要常常考问盘驳孩子,反而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孩子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的孩子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孩子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人类,因为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心灵敏感和秘密的时期完成的。”对孩子友好,才会让人类美好,让明天美好!让我们拉起每一个孩子的手,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和孩子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本书,朱永新老师又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书中通过作者与陶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等名家对话,阐释出自己对教育思想的理解,展现出教育情怀。在文字的背后,令人感受到心灵的碰撞,体悟到教育的力量。

正如文中所述: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来到孩子的队伍里,来到孩子的身边。只有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信任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导孩子,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作为教师,很少会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让我们感到又爱又恨。每当这时,我便开始思考,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有自尊心。在与孩子处于对立面时,我们需要牢记这样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确,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假如是我,我希望老师怎么做?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对他做什么? 此时,你会获得不一样的答案。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疲于琐事奔波,常常会忽略了孩子,连“看见”尚且做不到,又怎能指望“陪伴”呢?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我又真的能看到每个孩子吗?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真的了解吗?我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我关注到他们真正的需要吗?我这样问自己,答案常常是否定的。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默默无闻,在课余活动中无法崭露头角,那么,他难道就不渴望被看见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去倾听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去看见孩子,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们自己,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把他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除了在课堂上,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孩子成长一切的生命场域中,都要能做到。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孩子也都终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去呵护与等待,让我们拉起每一个孩子的手,与他们一同沐浴阳光风雨,去享受这一种幸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