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礼河实验学校 周洁利
初读这本书,作者似乎与五位教育学家面对面的对话,将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感悟结合经典语录细细道来。
这五位教育学家最接地气的当属陶行知老先生,他把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颠倒了一下,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过生活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教育来自于生活,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我自己也切身体会了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多的解读行为背后的动机,甚至想象自己是个孩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破解孩子的行为密码。同时这也映射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并印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育人的经验。
那我就说说接地气的生活教育,以我个人教育孩子的经历来谈一谈。对于小孩子来说,驱使他感兴趣的往往是好奇心,从他们蹒跚走路开始,就跌跌撞撞地喜欢探索新世界,把抓在手里的东西放到嘴里嚼嚼,哪怕没几颗牙齿,也要尝尝味道。当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喜欢问东问西,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也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从容应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当带着孩子骑车经过一片绿树的时候,孩子疑惑为什么这里到处都是臭臭的,“因为已经到了石楠花盛开的季节了,石楠花的味道比较独特,闻起来臭臭的,也正因为它们臭臭的气味所以能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啊。”“哦,臭臭的石楠花,好神奇啊!”从此以后只要路过那片树林,她便记住了臭臭的花叫石楠花,可以驱赶蚊虫。还有带着孩子去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让孩子辨识交通工具的同时,了解各种各样的交通规则以及社会工作种类,所以生活就像百科全书,如果用心地观察四周,用心地体验生活,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疫情期间,带着孩子在小区内散步,孩子突然指着草坪上刚插上的牌子问我:“妈妈,那是什么啊?”我告诉她那是垃圾分类的广告语,上面写着:“垃圾分类,地球不累!”正好小区里最近多了几个特殊的垃圾箱,上面都画了不同的图案,标识着哪些垃圾可以放入,方便孩子一一辨识,平时也带着孩子一起将家里的垃圾分好类再拿去处理,分类的时候再说说垃圾分类对环境有什么好处,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佳农探趣园,看到一群大白鹅悠闲地踱来踱去,正好女儿刚学了一首古诗,特别应景,《咏鹅》几乎就脱口而出。其实这样的生活场景数不胜数,教育这件事若能顺势而为,那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增长了孩子的知识面,还体验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以后也能更加从容更加自信地应对生活,热爱生活。
同样教学中我们也要时常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只着眼于课本内容,所学的语言是作为交流的工具,只有用于交流沟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我们三年级英语中当孩子们学到I'm sorry时,我让他们举例说明哪些场景可以用到这句话,不少孩子想到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例如走路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小心碰翻了别人的文具又或者上课时忘记了带书,洗手时溅湿了旁边人的衣服等等,没想到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合适的场景,语言也达到了使用它的效果,一句合适的话就能化解生活中出现的危机或尴尬,但是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有些小摩擦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之人,将I'm sorry的场景转变为thank you的场景,那正好就是育人的一个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语言的魔力和踏实做人用心做事的重要性。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因为老师的见多识广以及经验丰富,会主动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或者定义孩子的行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而孩子真的都差不多吗,未必,哪怕是同一种行为,不同的孩子的心理和表现都会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在教学教育中唯心论,唯经验论,可以结合跟家长的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们的成长背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今年我就遇到一个孩子,他刚开学的那阵子,时常喜欢在课堂上玩他的尺子,铅笔啥的,还喜欢组装成飞机,机关枪等,一开始我只是友情提醒他要注意听讲,但是两三次下来,他还是不收敛,于是我点名批评了他,并没收了他的部分文具。后来找他妈妈沟通上课状态不太好的事情,他妈妈跟我道出了原委,原来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有自闭症的倾向,所以他们家长及早进行了干预和治疗,目前治疗效果是那群自闭症儿童中最好的,经常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但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能力差偶尔也会再现,如果总是在他做错的时候说他反而会强化他错误的行为,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他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是个不希望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如果老师总是提醒他,说他,指正他,其实对他而言是一种不信任和批评。实际上正常的孩子也会有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可能表面看起来像是在认真听,但心思完全不在课堂上,但老师未必都发现得了,因为善于伪装的孩子太多了。也有可能我们会因为上课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而关注不了那么多孩子。而这个孩子他比较敏感,他潜意识会想,为什么老师总是盯着他,虽然他不太会表达,但是他心里挺清楚的。而且他还比较自卑,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会担心其他孩子会因此瞧不起他,觉得他很差劲,从此课堂上更加不愿意抬头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跟孩子的妈妈细细沟通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内心如此丰富细腻而又敏感脆弱,我们还一起商量了以后对待他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他认真听的时候,表扬他肯定他,但是一次表扬,他未必能坚持很久。所以还需要创造机会不定期地表扬,投入更多的耐心。可是如果在他做错的时候,不批评,光表扬他对的行为,那也会助长他的坏习惯,那就提醒一到两次,冷处理不关注他,当他改过来时再给予表扬。所以当我们面对不一样的孩子时,不能用常见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对于敏感脆弱的孩子,我们更不能总是盯着他,而是应该在他认真听仔细做的时候,表扬他,强化他对的行为,这样他才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专注。
还记得大学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推荐我们看的一部老电影《春风化雨》,影片中的老师是乘风破浪的船长,为学生掌舵启航,为学生遮风挡雨,送学生去远方,到达理想的彼岸。每一次的观看我都会加深对教育更深一次的思考,也会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的拷问。让我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生活中每一件打动我们的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的学生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工具人,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人!让我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春风化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