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陈丽峰读书征文
发布时间:2023-12-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丽峰

基础教育,铺就人一生的“精神底色”

——读《人与讲台》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陈丽峰

《人与讲台》是教育界的名师吴非所著,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真挚的教师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教师,我深感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教育工作的指南,它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播种人,很多对人的一生起作用的优良品质与好习惯,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当幼小的学生睁大眼睛看世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在他们的心田播下精神的种子,让他们学会仁爱善良,学会文明礼貌,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十几年,他们一天天长大,能分辨是非,自尊自律,尊重常识,热爱学习和劳动,能保持高尚的好奇心,等等。而教师,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照亮前面的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回望来路,多多少少会记得来路上那些亮着的灯。 

讲台,是播种精神的地方。教育的任务,远远不是“升学”,而是通过教育,让一个个的人“立”起来。仅仅把教师的作用理解为“陪伴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真正作用,是“立人”,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有学习意识、能自立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先“立”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常识的力量,发现教育的真谛,发现学生,也发现自我。

吴非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的成长和思想的引领。他强调,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思考,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吴非老师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和执着。他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最高的专业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多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对教育的敬仰和热爱,让我深感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是一门艺术,演绎的方法、手段千差万别。本人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感悟到要在教育这个舞台上扎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爱、手中有法。

有爱,才有教育。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离开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因此,每位教师必须用爱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这里主要想谈两个故事。一个是课堂突发事件,另一个是转化后进生。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老师发的帖子,讲他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当学生与你当面顶撞怎么办?你感觉到全班学生内心反抗情绪很激烈,怎么办?这个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个原则:自保是第一位。先估量估量、实在不行,先避其锋芒,日后徐徐图之”。这段话,看似调侃,实为至理名言啊!

回想起自己在工作中也碰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件。有一天下午,我正要批改作业时,看到作业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着七八个名字,心想又有这么多人没有交作业,这次一定要好好收拾。随着手中的笔不停地沙沙地勾画着,心情愈加激愤,就这样不知不觉上课时间到了。我走到班级门口时,却见到了下面的情景。班上闹哄哄,有的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有的伸着脖子交头接耳,…… 我心中一把火着了起来,走到讲台把讲义一摔,大吼一声,全班马上静了下来,个个满脸惊奇,似乎心里在想,“咦,今天老师怎么啦?谁惹老师生这么大气?”正当同学们满脸狐疑时,小王同学若无其事地从后门遛了进来,正要坐下时,被我逮到。我想到没交作业的名单中就有他,而且多次没有交作业了,就更生气了,大声说道:“你出去,不知道打上课铃了吗?不会喊报告?不交作业还一点礼貌都没有?” 小王同学一甩手:“出去就出去!” 把我晾在讲台上了。下面学生正看好戏似的眼神看着我如何反映。我被他气得脱口一句,“以后还没有交作业的学生必须把作业完成后才能上课,现在上课!” 这节课,我的心情极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反思这件事情,教师也要做一个心理工作者,问题处理上要从心理角度处理。当时的情况是学生上完体育课后,个个汗流浃背,甚至有的还沉浸在运动的兴奋当中,这时,我应该思考如何把他们从运动场拉回来到课堂上,如果我端着教师的权威架子,喝令学生静下来,很难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其实,我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学生这些行为了,假如当时,不是大声喝令,而是针对情况,预先设计一些轻松活动,如放个开心视频,说个笑话等等,把他们的思绪拉回课堂上,然后适可而止进入课堂教学上,效果就大不同了。

诚实,从一个电话号码上修补。

小周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忠厚朴实,甚至有些木讷。但不知为何,却小错误连连,总听见班主任说他违反纪律。为了更好地进行家校联系,我请每位学生填写了一张家庭情况调查表,有一栏是家长电话。那天中午,我按照小周给我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没想到,对方说我打错了。无论如何我都不敢相信,小周给了我一个假电话号码。

他骗我的原因,很可能是怕我打电话找家长告状,是一个未成年人面对“危机”时的不成熟表现。我找到他:“你有什么原因,不希望我知道你家的电话号码,可以直接告诉我。你父亲的电话,如果你介意,我可以不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希望以后再有什么事,你可以说出你的真心话而不是用假话来欺骗我。我必须说,在这件事上,我对你很失望。”

当天放学后,我意外地接到了小周的电话,他说:“老师,电话的事情,是我错了。我怕你打电话给我爸爸说我最近在学校挨批评的事。”我问:“你不希望父亲知道你在学校犯错误,是怕他伤心,还是怕他责怪你?”他说:“怕他伤心。我说:“那不告诉他,你心安吗?写假号码给我,你心安吗?我要你父亲的电话,只是想多了解你,并不是为了告黑状。”他说:“我很后悔这样骗你。”我说:“不必后悔,把这件事当成教训吧,提醒自己,今后应该真诚地面对问题,而不是靠假话来逃过一时,却留下更多的问题。在父亲那里也一样,他不知道你犯的错误,不等于你没犯错,你应该积极地改进自己,而不是怕父亲知道。”

从那以后,小周的进步很明显。班主任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学期末,我请他对我的导师工作提意见,他这样写道:“老师,你很烦,我知道你是个负责的老师,但我每次犯了错,你都要提醒我好几次,其实我是在改正,只是需要时间……”

我看到这里,又郁闷又开心,我相信小周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的坦诚,更是信守了当初的他那句诺言,“老师,我不会再骗你了。”

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而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要骗我们,目的很明确:逃避可能的惩罚。身为老师的我,该如何保护学生说真话的勇气,又该如何面对学生的真话,这是永远不该被忽视和误导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育心”,深入到学生个性心理层去影响和改变学生,育人于无痕之中。最后,我认为吴非老师的《人与讲台》不仅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更是一部引领教师向前看的灯塔。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也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发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引领我们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付出努力。

总的来说,《人与讲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真谛,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每一个教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发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引领我们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付出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