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头口难开
读《教室里的心灵鸡汤》有感
严红仙 礼河实验学校
何德何能可称为“老师”,知识的搬运工?爱的传递者?矛盾调解员?班级管理者?人员组织者?这些身份的叠加与融合可能才能称为一名“老师”。而其中,智慧与爱则是这片蔚蓝天空的支架,耐心与教导是支架的支撑点。
从“心灵鸡汤”便可知这是一本爱与关怀交织一起,用智慧与心浇灌的故事,《教室里的心灵鸡汤》 读后感。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独特”的赏识、主动的亲近、心灵的对话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渗透在孩子每天的成长中,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看似虽小,但这可能就是孩子一整天的欣喜与动力。四十个小故事就如四十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有的给我们启迪,有的又会让我们仿佛可以从中看到熟悉的影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爱的煎熬》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南溪·山普老师这样写到:虽然我未曾怀孕过,但却有相同的疼痛、快乐和焦虑的经验。我是一名老师,教学其实就是在伴随孩子成长的九个月过程中,体验怀孕的阵痛。是的,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痛并快着,碰到孩子的调皮捣蛋的焦虑,看到孩子慢慢成长的满心欢喜,教完一届和他们分离时的恋恋不舍。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孩子分长得可爱、漂亮,也有一部分孩子特别的机灵、聪明,还有一部分操作能力特别强,但也总有几个孩子是常人口中“笨”的类型。而往往大多数人都会特别喜欢和关注前三者和忽略到后者。在对他们的“帮助”中,我往往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用最快的方式赶上其他的同伴,每天都要他们加油、加油。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的优点,展示他们的优点。
在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位学生,班级里的同学都喜欢叫他“乐乐”。乐乐同学在学习上算是一位非常不自觉的学生,上课小动作不断,又从不怎么认真听课,需要经常提醒,作业有时候还经常的不做,但他完全没有“压力”,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郁闷。为了能让乐乐同同学改掉这种坏习惯,我对乐乐同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正,但是批评下来,自己累了个半死不说,乐乐同学只是用他那天真的眼神望望我……刚才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也让自己哭笑不得。虽然如此,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乐乐同学只要犯了错误,我就立刻直接的批评指正他帮他改正,但是经过一段时下来,发现完全没有用,而且乐乐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比原先更差了。后来,也跟他父母交谈过,但也没有什么效果。自己也想着换个方式试试?这时,想到了前面看的《交换礼物》这则故事,故事中的杰森就跟乐乐情况很相像。“贝兹使杰森感觉到被需要的感觉,使他了解自己有能力以积极的方式,改善别人的方式。”那我是不是也能学习这个方法,帮乐乐同学改掉身上的还毛病呢?但是,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了,乐乐同学正是有了坏习惯才需要当他纠正,并且他的坏习惯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仅找不到表扬他地方,还不敢随表扬,怕其他学生跟风。这种情况下,我对乐乐进行了全面、仔细的观察,最后发现在老师的推动、帮助下,乐乐同学可以较快、准确的把要求背诵的课文背诵完毕。这时候,机会来时,我快速安排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督促乐乐同学率先背完,再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乐乐同学背书多么厉害,还让乐乐同学在班级背诵一遍,乐乐同学准确背诵完毕,又表扬了一次乐乐同学,这时候乐乐同学非常的自豪,其他同学也开始重新正视乐乐同学。在此之后,虽然一开始对乐乐同学表扬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自己还是想着法尽可能的表扬乐乐同学,进过一段时间,乐乐同学终于有了那一丝丝的进步,起码在背书这方面就比较优秀,即使效果不是很明显,但相比于一开始,乐乐同学的进步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这条路将会走的很艰辛,但我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在教育“笨”和调皮类型学生的时候,我们有着一颗帮他们改正错误的心,但是往往都是用严厉的态度,伴随着凶狠的语言一起出来的。孩子们出于敬畏,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但并不是真正的去欣然接受,这个方法对有的顽皮还没有作用。随着现在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来强,我们也应该转变方法,把对孩子的爱,不仅仅只藏于自己的内心,而应该说出来,表达出来,让孩子真真正正切实的感受到。
作者在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工作,就是将爱化为有形的过程。的确,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刻真诚的爱是很难与孩子有真正心灵上的沟通的。特别是面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将他置于自己的对立面,那么只会把他越推越远,试着走近他,用他的方式去教他,其实他也会乐于学习。回想一下,贯穿在教育中的字眼是:爱、关怀、尊重和高度的期许,仔细体味这些,并融入到内心,勇于表达,我想教育的收获就会更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