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直到我遇见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学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小杰,一个物理成绩垫底、性格孤僻的男孩。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归属感。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阿德勒的理论,从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教育者的角色三个维度,探讨儿童人格教育的核心,并分享我与小杰的教育故事。
第一部分:自卑感——儿童成长的动力还是枷锁?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他认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感受促使他们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追求优越感。然而,如果自卑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就可能演变成自卑情结,导致孩子逃避挑战或产生攻击性行为。
1. 小杰的物理课:从“我不行”到“我可以试试”
小杰刚进入我的班级时,物理成绩一直不及格。每次考试后,他都会低着头,把试卷揉成一团塞进书包。有一次,我问他:“你觉得物理难在哪里?”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我就是学不会,我脑子笨。”
阿德勒的理论让我意识到,小杰的问题不是智力不足,而是**长期的自卑情结。他在小学时曾被老师当众批评“反应慢”,从此认定自己“不适合学理科”。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让他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和逃避心理。
2. 如何帮助孩子超越自卑?
阿德勒强调,教育者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优越感”,即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而非通过贬低他人或逃避现实来获取心理补偿。于是,我决定调整对小杰的教育方式:
降低任务难度,让他体验成功:我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比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并在他完成后给予肯定:“你的操作很规范!”
鼓励进步而非完美:即使他的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我也会说:“比上次提高了5分,这就是进步!”
赋予责任,增强自信:我让他担任实验小组的记录员,并告诉其他同学:“小杰的数据记录得很准确。”
渐渐地,小杰开始主动提问,甚至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虽然他的物理成绩仍未达到优秀,但他不再说“我学不会”,而是说“我再试试”。
阿德勒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小杰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消除自卑感,而是引导孩子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第二部分:社会情感——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共情
阿德勒认为,社会情感(即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能力)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核心。一个缺乏社会情感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自私、孤僻或攻击性行为。
1. 小杰的社交困境:被孤立的“怪人”
除了学业问题,小杰在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同学们觉得他“性格古怪”,因为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看书,或者在小组活动时拒绝合作。有一次,班级组织科技制作比赛,他宁愿独自完成,也不愿加入任何小组。
阿德勒指出,孤僻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先把自己封闭起来**。小杰的社交退缩,其实是自我保护的表现。
2.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
基于阿德勒的理论,我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小杰融入集体:
创造合作机会:在物理实验课上,我特意安排他和性格温和的学生一组,并分配需要协作的任务(比如共同搭建电路)。
引导他关注他人:当他完成实验后,我会问:“你觉得你的搭档做得怎么样?”鼓励他表达对同伴的认可。
班级正向反馈:当他在小组中表现积极时,我会在全班表扬:“小杰今天主动帮助队友调整实验器材,这就是团队精神!”
几个月后,小杰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甚至在班级辩论赛中代表小组发言。阿德勒的理论再次得到验证:当孩子感受到归属感,他们的社会情感就会自然发展。
第三部分:教育者的角色——不是裁判,而是引导者
阿德勒在书中强调,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不是评判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他说:“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是确保每个孩子不会丧失勇气。”
1. 我的教育误区:曾经的我也是“分数至上”
在遇到小杰之前,我也曾是一个“唯成绩论”的教师。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我常常认为他们“不够努力”或“不够聪明”。但阿德勒的理论让我反思:如果教育只是筛选“优秀者”,那“落后”的孩子该怎么办?
2. 从“纠错者”到“支持者”的转变
阿德勒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用外在压力逼迫他们改变。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减少批评,增加鼓励:即使小杰的实验失败了,我也会说:“失败是科学探索的一部分,你的尝试很有价值。”
关注兴趣点:我发现他对机械结构感兴趣,就推荐他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团,让他在擅长的领域建立自信。
与家长合作:我联系了小杰的父母,建议他们不要只关注成绩,而是多肯定他的努力。
3. 小杰的蜕变:从“差生”到“探索者”
两年后,小杰的变化让我惊喜:
- 他的物理成绩从不及格提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 他在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校级奖项。
- 他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学习困难的同学。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毕业时给我写了一封信:“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但现在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阿德勒说:“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孩子适应某种标准,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小杰的故事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结语:教育是点亮心灯的过程
读完《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心灵。阿德勒的理论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强行改变他们,而是提供适合的土壤,让他们自然生长。
小杰的转变让我更加坚定: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自卑中找到超越的力量,在孤独中学会合作,在迷茫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不再仅仅关注“如何让学生考高分”,而是思考“如何让他们成为自信、合作、有责任感的人”。阿德勒的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
最后,我想用阿德勒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相信,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这份信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