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绳声里的生命回响
礼河实验学校体育组 林云
操场空旷,两种声响在天地间交织:长绳甩地时沉重浑厚的“啪嗒”声,与单人绳破风时急促清脆的“嗖嗖”声。它们此起彼伏,如大地沉稳的心跳与生命勃发的鼓点,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谱写着成长的乐章。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揭示的真理,就在这平凡的绳声里找到了最生动的回响——教育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人格的塑造。体育课堂并非简单的身体训练场,而是一方培育健全心灵的沃土,每一次绳起绳落,都在丈量着孩子们成长的深度。
集体长绳的甩动声,是阿德勒强调的“社会情感”最直接的物理显现。十米长绳如游龙翻腾,十五个孩子列队穿梭。最初的景象总是混乱不堪:有人抢跳,有人迟疑,绳子无情地抽打在小腿和脚踝上,引来一片压抑的抽气和低低的抱怨。这嘈杂正是社会情感最初的胚胎形态,孩子们在疼痛与混乱中摸索着彼此存在的边界。我立在绳端,目光扫过每一张紧绷的小脸:“听绳落地的声音!它是唯一的口令!”绳子甩地的“啪嗒”声开始成为集体唯一的节拍器,它超越了个人意志,成为所有人必须臣服的共同律令。
渐渐地,奇迹在坚持中诞生。当孩子们学会聆听那一声重响,将起跳的瞬间交付给大地的震动,他们的脚步开始神奇地同步。绳子击地的声音不再是刺耳的噪音,而成为牵引集体的无形纽带。每一次完美的“啪嗒”声后整齐的腾空,每一次默契的落地,都让孩子们的眼中燃起光来——那是在集体中确认自我价值的惊喜。绳子抽打的疼痛渐渐被协作的喜悦替代,混乱的个体呼吸终于汇成同一股奔涌的潮汐。绳声如大地的心跳,把散落的个体紧密联结成一个跃动的整体,在共同的节奏里,阿德勒所说的“归属感”悄然扎根。
这“啪嗒”的节奏,是集体规则与秩序的象征。当校队的阳阳试图用他娴熟的三摇跳节奏去强行改变长绳速度时,整个队伍瞬间乱成一团。他甩绳的力道猛烈,落地声又急又重,明显盖过了集体应有的节拍。“听那声‘啪嗒’!你一个人的声音不该压过所有人的心跳!”我按住绳柄,让震动的长绳瞬间静止。阳阳昂着头,脸上写满不服:“是他们太慢!”——这显然是通过制造混乱彰显权力。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行为背后是对虚假优越感的病态追求。
如何将这股力量导向正途?我任命他为“节奏监督员”,专门负责守护那声集体性的“啪嗒”。他必须用耳朵而非蛮力,去倾听、去协调十五双脚起落的瞬间。最初几天,他焦躁地踱步于绳圈外,那声他负责守护的“啪嗒”时常被杂乱的脚步淹没。直到一次训练,一个瘦小的女孩因跟不上节奏而跌倒,阳阳冲过去不是责备,而是下意识地模仿起我平日的动作——单膝跪地,扶起她,指着绳影说:“别怕,等‘啪嗒’响了再进!”那一刻,他脸上紧绷的骄傲线条柔软下来。当集体的跳跃声终于如战鼓般整齐轰鸣,阳阳守护的“啪嗒”声不再是他个人的号角,而成了集体生命的搏动。虚假的优越感终于淬炼为真实的社会贡献,那统一的“啪嗒”声,正是规则内化为集体尊严的铿锵回响。
与此同时,单人绳破风的“嗖嗖”声,则是孩子们直面自我、挑战极限的孤独战歌。角落里的女孩小宇,执着地练习着双摇跳。她的绳子总在第二圈时无情地绊住脚踝,那“啪”的断裂声如同她信心碎裂的声响。“我不行,”她常低头嗫嚅,眼眶微红。阿德勒所言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几乎要将她吞噬。我递给她一副竹节绳,绳体沉重,摇动时发出闷钝的“呼呼”声。“别听风声,听绳触地的声音!找到那个点!”我指向地面。沉重的竹节绳迫使她放慢速度,那一声声清晰的触地反馈,像敲打在心上的鼓点,引导她重新校准节奏。
日复一日,角落里的“呼呼”声变得稳定而连贯。汗水浸透她的衣衫,沉重的绳子在她手中逐渐驯服。终于有一天,“呼呼”声陡然变得急促而轻盈——她换回了轻便的竞赛绳。只见她手腕疾抖,绳子化作两圈迅疾的光影绕身飞旋,“嗖嗖”的破空声如同胜利的号角。当她稳稳落地,连续十个完美的双摇跳一气呵成,那清脆密集的绳声仿佛是她灵魂发出的欢唱。自卑的坚冰在绳声的持续叩击下融化,代之以战胜自我的酣畅淋漓。这“嗖嗖”的破空声,是个人意志穿透困境的锐响,是阿德勒笔下“超越自卑”最动听的乐章。
操场上的奇迹,在于集体与个人之声最终形成的和谐交响。小宇的双摇“嗖嗖”声日益凌厉稳定后,我鼓励她加入长绳队伍。第一次面对那翻飞的巨绳和沉重的“啪嗒”声,她站在绳圈边缘,身体微微后缩,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老队员阳阳向她伸出手:“别怕,跟着‘啪嗒’声跳!”她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将全部注意力凝聚于耳畔。当那声熟悉的、象征集体律动的沉重“啪嗒”穿透空气,她如离弦之箭,轻盈地跃入绳圈——瞬间融入了奔腾的河流。绳影在她身边呼啸,脚下是整齐的起落节奏。当她成功跳出,脸上不再是角落练习时的紧绷,而是融入集体后舒展的明媚笑容。
阳阳的目光也悄然变化。他不再只盯着自己守护的节奏,开始欣赏小宇那干净利落的“嗖嗖”声在集体中的点缀。训练间隙,他竟主动走向小宇:“你双摇的收绳真稳,怎么控制手腕力道的?”小宇惊讶地抬头,随即眼中漾开笑意,两人在跑道边比划起来。阿德勒所洞见的人性真理,在这平凡的绳声中得到了最朴素的印证:长绳甩地的重响,锻造着孩子们的社会情感与规则意识,教会他们在集体脉搏中确认自身价值;单人绳破空的清音,则锤炼着个体的勇气与韧性,引领他们在孤独的跳跃中超越自我局限。当个人的“嗖嗖”锐声,最终汇入并丰富着集体的“啪嗒”重响,便是人格走向圆融的庄严时刻。
当夕阳熔金,操场终于归于寂静,那回荡在记忆深处的绳声却越发清晰可闻。它不仅是绳与地的碰撞,更是生命拔节向上的深沉回响。每一次“啪嗒”的沉重落地,都在夯实着孩子们立足大地的根基,浇筑着规则、协作与归属的磐石;每一声“嗖嗖”的凌厉破空,都在拓展着他们灵魂飞翔的高度,铭刻下勇气、坚持与自我超越的印记。
在这日复一日的绳声洗礼中,孩子们终将懂得:完整而强健的生命,既需要深深俯首,聆听大地厚重的脉搏,在集体的和谐共振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坐标;也需要昂首向天,鼓起灵魂深处的勇气,让生命划出属于自己的、锐利而高亢的轨迹。当集体的“啪嗒”声与个人的“嗖嗖”声最终在心灵深处水乳交融,便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刻——那根简单的跳绳,早已在千万次的起落间,成为丈量生命高度与宽度的神圣标尺。
绳声不息,成长不止。这简单而深邃的声响,终将成为孩子们穿越人生风雨时,灵魂深处永不消逝的回响与力量源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