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礼河实验学校刘文华
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要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和学生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阅读心理著作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很有必要。走进这本书,我读之赏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之,写下自己的心得。
第一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学生们的错误是层出不穷。而对于学生们犯的错误,无论是生活中的又或者是学习中的,我的第一反应是批评教育,指出错误,风风火火,立竿见影,其中唠叨,大呼小叫是常态,不断催促,固定思维认为孩子屡教不改。可能学生的问题是一个小错误,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当,而我们老师只是采取了一些自以为正确措施。书中写到学生的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了他的生活和人格。所以对于一个犯错的学生,老师们应该在理解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脱离了主旋律,是无法理解单独的音符。所以脱离主体理解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我们老师批评发怒指责,除了造成学生的自我贬低,没有其他的任何教育意义。所以教育者的我可以从现在做起,尝试着改变自己,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的犯错,课堂上以不影响整体课堂的节奏,冷静快速地冷处理学生的错误,下课后鼓励孩子说一说他这样犯错的原因,指出其造成的坏的影响。
第二悟:每一节课堂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趴在桌子上,而我会提醒他们做好听课。然而在书里阿德勒评价此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过一会这些学生又有同样的情况出现。原来学生课堂上依靠某个物品实质是他需要获得某种支持,他建议老师应该用同情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消除潜在的问题。说到底,要激发学生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我读到这里,恍然大悟,“东倒西歪”的背后,不是屡教学生不改,而是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
第三悟:每次考试之后,总有一些学生考得一塌糊涂。我在这本书里读到:许多老师采取严厉的措施,想以此来激发他们潜在的雄心。如果这些学生身上还残存一些勇气的话,这些措施对他们就可能奏效。但是对于那些学业已经接近放弃,学习陷入混乱状态的学生来说,这些方法只会让他们彻底灭了学习的心啦。这种时候我们老师的责任心可能把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逼的背道而驰。我读到这里,结合学生的现状,可以说感悟不是不深。教育中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好心不一定得好报。
第四悟:作为教师的我,认识学校是为社会教育学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好学生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优秀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学生少,他们不过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可能当不上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但是可能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所建树。我们教师可以把此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当教师从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学生相信自己在其他领域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这好比把羊群从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带到另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一样。学会判断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劳无益的,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每个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的渴望。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的潜力,但是追求优秀感和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教师塑造学生的心灵,掌握人类的未来。教师不要把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勇敢、坚韧、自信的人,要培养他们面对失败不气馁,要把失败当作一个新问题去解决,这些才是学生受益终生品质。
结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我整个人似乎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我始终相信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思维,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教师在不断得学习中慢慢地传递书本知识给一届届学生让后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