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方帅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06-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方帅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王方帅

礼河实验学校

孩子总会因为自己与同伴的不一样而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孩子并给她鼓励,与她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她尝试改善自己或环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没有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将孩子的自卑感理解为逃避、偷懒亦或是“笨”,对孩子恶语相向或置之不理,使孩子的自卑心理恶性循环,并逐渐丧失对人群的归属感,尽管他们时刻渴望着。

我们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是温和。当前,我们应尽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他的自信,过多的批评会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给予自由和机会,促进孩子自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01 第一章  引言

个体心理学研究什么?研究的是儿童的心理,但借此不仅了解了儿童的心理,也能了解成人的心理。毕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成人的性格与幼年经历有关。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整体人格是什么呢?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整体人格,而整体人格决定个人行为。在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中,有一种就是自卑感,自卑感让我们不断追求卓越。还有一种看法是社会情感,即对社会,职业,两性的看法。  

02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即整体的人格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不能把人格和行为割裂开来看。我们对事实的看法是行动的基础,也是人格构建的基础。基于错误的判断就会形成错误的目标,进而形成错误的人生取向,产生错误行为。但是什么是错的呢?只是与社会传统不一样,不符合社会标准。大人往往看到小朋友错了,却没有关注为什么错了,重要的找到原因,心理上的问题,也就是人格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读起来还是有点晦涩,我的理解大概是这样。我们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比如:半杯水,消极的人只有半杯了,积极的人说幸好还有半杯。这些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我们的人格所影响,不同的看法会造就不同的行为。不能把二者割裂,这就是人格的统一性。

03 第三章 追求优越以及对教育的意义

人性的另一个重要心理事实是追求优越感。为什么我们会去追求优越感呢,一是生物基础决定的,即本性使然;二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三是与性格特征相关,如争强好胜。过分追求优越感,会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游戏,角色扮演中希望当领导者;比如梦境,在梦境中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总是强烈自卑心理的表现”。一般而言,儿童追求优越有几种类型。一类心理健康,就会优越感发展为有用的能力,成为符合学校标准的学生。一类有过分的雄心,就会死读书,承受巨大的压力。还有一类羡慕嫉妒恨的,就看不惯别人受到表扬,看不起被人,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既然儿童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困难无法自己克服,那学校就有着社会责任,来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我们的学校往往以成绩评判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人格,这会加剧学生存在的问题,极端的可能犯罪。如果学校以爱和理解来引导学生,可能学生就会有更好的未来。学校的教育责任重大,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04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儿童都会去追求优越感,但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是好的结果。所以成人有责任来帮助儿童,引导他迈向的是有益的方向,得到的是健康和幸福。如何来评判幼儿的优越感都有益么?主要就是要看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这就与儿童的社会情感息息相关,所以成人要特别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我们常常认为懒惰的人就没有追求优越感,其实不然。懒惰的人也是有追求优越感,他通过懒惰来引人关注。懒惰的人还可以把无能和无所成就归结于懒惰,这样只要获得一丁点的小成就,就能获得别人的表扬。比如:一个考90分的好学生,这次考了95分;一个考55分的懒学生,这次考了60分。同样进步了五分,但我们会觉得懒学生的进步更明显,更值得表扬。这就是懒的好处。

05  第五章  自卑情结

什么是自卑情结呢?就是当自卑感阻碍了富有成效的追求或者是器官缺陷的反应加剧到使人难以承受时,就形成了自卑情结。比如:口吃,无法控制大小便,都是明显的自卑情结。儿童觉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无法成功时,就会以婴儿时期的一些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以期获得关注。(这个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口唇期、肛门期,当无法解决一些问题时,就会想要逃避,退化到幼儿时期,以获得满足。)对于自卑的儿童,要做的是去鼓励他,而不是责备和谩骂,就如《正面管教》里提到的,只有当儿童感觉更好时,才能做得更好。要让儿童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尊自立,才能有勇气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自卑不是遗传,而是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的影响。强烈的自卑通常表现为两种,一是退缩胆怯,二是咄咄逼人,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对于有着自卑情结的儿童来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过程,可能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所以教育者要有耐心。

06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越发理不清作者的思路了,读了两遍,也没形成这章的一个框架,只能凭我的理解来谈谈了。儿童的发展是由他对现实的看法所决定的,当理解有误时,也就会犯错误。所以,儿童犯错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才需要教育来帮助儿童。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我们需要关注几个问题,比如:儿童是对一个人亲密还是和多个人亲密;儿童是否制造了很多麻烦;儿童是否成为了取笑的对象;儿童是否容易与人相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家庭成员患有疾病,家庭的物质条件,家庭由谁做主,家庭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者温和,家庭中是谁在照顾孩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但其中提到“如果家庭由母亲或继母做主,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正常的影响,父亲通常也得不到孩子尊重”,对于这个观点,我不认同。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都是母亲在带孩子,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但孩子其实也很喜欢父亲,反而渴望父亲的陪伴。不是母亲做主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而是父母双方的不作为或者不和谐才会对儿童产生不利影响。

07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人的本性决定了人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情感。追求优越感的逻辑基础是人是一个个体,而社会情感的基本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比如:很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会选择群居来面对更强大的敌人;而人也是一样的,选择群体生活来获得安全感。社会情感与人的体力相关。当人越弱的时候,越需要保护,越能发展社会情感。所以在婴儿和儿童期,儿童身体上的脆弱期,需要教育来培养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人的性格在4-5岁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将影响一生。人为什么需要发展社会情感呢?是语言和逻辑的需要,当你和人交流,大家就需要都能听懂和理解的语言和逻辑。道德观念,艺术和美学也是一样,都遵循着社会方向。环境对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就明显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和性格。老大,一般来说,有两种显著的特征,一种渴望权利,相对保守;另一种就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老幺也会有两种极端,一种积极进取,渴望表现自我;一种退缩逃避,慵懒之极。还有在一群男孩子中长大的女孩或者是一群女孩子中长大的男孩,也是类似的情形。  08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环境及其矫正

儿童的早期经验决定了他的行为,如果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观念,形成错误行为,而且很难矫正。就如惠特曼有首诗这样说道:“有个孩子向前跑去,他最初看到的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儿童看到了什么就学到了什么,影响一生。一般而言,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的性格形成,比如:有了弟弟妹妹的老大,很容易心生妒忌。儿童有着特有的认知方式——对立的认知方式,即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再换句话说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比如:懒惰的孩子,就是得不到所有,转而什么也不想得到,进而逃避现实,做着白日梦。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懒惰的儿童富有想象力,如果有勇气来面对现实,有可能成为伟人,所以对待儿童,要多鼓励,说明现实生活的意义。

09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人格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人格都是一致的。所以当人到了新的环境中时,表现出的人格也是和平常一致的,而且在新环境中特别容易暴露人的人格。比如:上学,家庭变故这种就是种新环境,最可能发现孩子的性格。新环境是儿童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当准备充足时,就满怀信心;当准备欠缺时,就有种无能感,格格不入。比如:上学,面对新的环境,不能适应,就会丧失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鼓励和促进孩子的勇气。儿童对于错误目标的追求会形成错误的行为结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问题并不是天生的,很多是受环境的影响,比如私生子,孤儿,处境的艰难让他们更加敏感,对世界充满敌意,也更容易产生反社会倾向。 

10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学校是对儿童先前的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因素包括父母,孩子间的竞争,社会环境及偏见等。儿童的学习要考虑到整体人格的影响,而不能只是根据成绩分数来评判儿童。为了提高儿童的成绩,可以通过不断的琢磨技巧,重复训练来达到最终目的,但更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采取一些策略。如:注重科目的连贯统一,帮助儿童理解科目的价值。教学富有趣味,内容与生活联系,结合一些科目整合。教师给予适当的建议与指导,引向儿童的合作。制定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同时还要破除两种错误观念:一是把成绩归于遗传,二是家长认为惩罚成绩不佳的儿童有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指导心灵走向更高的目标。在学校设置一个教育咨询诊所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11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1.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困顿还是暴富,对儿童的影响不同。2.家庭的环境,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是喜欢与人交往还是拒绝与人交往,影响着儿童的交往行为。3.亲戚因素,祖父母的溺爱会宠坏儿童;与聪明漂亮的表兄弟姐妹比较,有可能会自卑。4.不正常的精神环境,如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中的各类偏见。5.疾病的影响,患病可能会让孩子成为关注的中心,进而利用这种关心来控制父母。外在环境会影响儿童,但可以借由训练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来避免问题的产生。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对孩子玩具的选择,应是能刺激孩子合作意识,建设性精神和能力的玩具。二是要教育孩子尊重动物,爱护动物,把动物当作朋友。三是在书籍,电影,报纸的选择上,由于儿童理解有限,可能形成错误认知,成人要加上适当的评价。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一段话是这样的: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常常会溺爱儿童,因为老人通常都担心自己不再有用,便产生了过于强烈的自卑感,要么过于吹毛求疵,要么心软和善。他们为了使自己在儿童眼里重要,从不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为什么祖父母溺爱孙儿,读完这句,茅塞顿开,其实也是为了得到认可,获得人生的价值。人这一生,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有用的,深深的自卑刺激了人对于优越的追求。书里还有这么一句话。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深为认同。教育不是去灌满一桶水,而是去点燃一把火,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成为自信积极的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