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的田野上守望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王琳
初遇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恰逢我在教育工作中遭遇瓶颈的时刻。阿德勒如先知般的话语击中了我:“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原来,我们与儿童的每次冲突,都是走进他们心灵世界的隐秘通道。
一、看见行为背后的星空
阿德勒教会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码行为背后的意义,而非简单矫正表面现象。班里有对双胞胎,有回被我发现了弟弟抄袭哥哥的作业,被我批评后,弟弟在化学课上显得越来越消沉,上课总是开小差。我开始实践阿德勒式的观察:记录他每次开小差前的情景,发现其行为总在哥哥受表扬时加剧。原来,这个双胞胎弟弟,正用笨拙的方式表达对其认同感的渴求。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主动找弟弟谈心。“老师一直认为你是个好学生,所以才对你格外的严要求。开学时,我发现你对化学还是很感兴趣的,最近上课怎么老是无精打采?老师一直对你寄予厚望,化学考90多分没问题。”我没想到,简单的一句“90多分没问题”让双胞胎弟弟信心倍增,渐渐地,化学课上见到了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身影,在第一次摸底考试中,他化学居然真考到了91分!“皮革马利翁”效应在他身上起作用了!在物理和数学均不能及格的情况下,他的化学居然独占鳌头!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在随后的学习中,他也总是不停地给我惊喜。毕业后,他打电话给我,向我表示感谢,“老师,谢谢你相信我。其实刚进初三时,我就一心想混混,拿到初中文凭就好了。可是你的一句90多分没问题让我看到了继续把书念好的希望,我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上高中!”没想到自己不经意地一句鼓励,居然改变了学生的奋斗轨迹!学生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虽平凡,但这一平凡中却处处透露着生机,绽放着希望。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像双胞胎弟弟这样的孩子总是想到因为自己其他学科不好,在老师眼里就是个“笨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行。基于此,我们更要用赏识的眼睛去寻找他们点点滴滴的优点,不吝啬“鼓励”,及时给予肯定和格外的表扬,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更贴近,对待学生不妨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他们有信心,留足时间,用心守候。
二、培育人格的慢智慧
在“立即见效”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阿德勒提醒我们:"人格发展如同有机体的生长"。每个养育孩子的人,有一件事,甭管嘴上承认不承认,心里肯定是认可的。那就是:孩子天生是会自己吃饭的!孩子从3个月左右会抓握开始,会把身边一切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品尝”一番,那么,他能把一切该吃、不该吃的东西都放到嘴巴里,等到真正的食物放在他面前,我们难道不该相信他天然地就会把食物放进嘴巴吗?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为什么一开始会吃,后来又不吃了呢?无非就是,大人忍受不了孩子吃饭脏、慢、玩食物,去剥夺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那么孩子手的敏感期就很有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一如大部分家长的困惑——孩子不爱吃饭,要喂着吃!久而久之,家长累,孩子苦。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也是同样一种光景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就要遵循它的自然规律,要经历播种、发芽、抽苗、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的自然过程,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一蹴而就。孩子就像农作物一样,他们的成长也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挫折,也可能会犯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耐心地正确引导,为他们铺开一条宽阔平坦的光明之路。“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因为他们还小,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需要有耐心,需要有对孩子成长的期待。耐心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在孩子心目中,好老师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能耐心引导并懂得教育学生”。爱迪生的老师不就是因为没有耐心才失去了对这位天才的教育吗?恰恰相反,也正是因为爱迪生妈妈的耐心,才成就了这位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假如我们教师能多一分耐心,多一点关爱的话,也会成就很多平凡的学生。一如吃饭用勺,刚开始练习用勺时,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一点儿不洒、准确无误地去吃进嘴巴的,无一不是从碗到嘴巴这一路走一路洒的。这正是他们自己在练习控制自己的手臂和手,练多了自然就不洒了。学校教育亦如此,教师不要恨铁不成钢,要知道:钢有钢的用处,铁有铁的功用。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他是一株小草,就让他点缀大地;他是一棵大树,就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耐心并不一定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但可以让孩子走向成功。多给点孩子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慢慢地,他们自然也会熠熠生辉。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没必要集“权”于一身,事无巨细,统统亲自出马,亲自决定。适当给孩子留足空间,让他们“跌跌跟头”,未必是坏事。恰如阿德勒在书中所说——“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除自卑感,而是提供建设性的补偿途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的能力”。
三、建构心灵的坐标系
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给我的启示最为深刻。健康的人格不是孤岛般的完美,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教育不是雕塑家的精雕细琢,而是园丁的守望艺术。我们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的土壤,辨认每株幼苗独特的生长节律,保护他们免受自卑感的寒霜侵袭,让追求优越的生命力向着阳光自然舒展。“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播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开花。”德国诗人席勒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心声。很庆幸,在从教的十几年里,我也尝试着用爱守望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坐标”!班里有位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常见元素符号都记不完整,同学们也因此嘲笑他,每次到书写元素符号时他就急得面红耳赤,好多次,他都哭得要放弃。发现这一情况后,我让他把元素符号记在小卡片上,睡前5分钟看下,起床后5分钟再看一下,坚持一周试试看。刚开始的几天,效果不是很明显,他跑来我办公室说他不想学了。“慢慢来,你肯定能行的!”,“你看,你今天终于把铜(Cu)的元素符号记住了!”,“今天又多记了一个,铁(Fe)!”我每天鼓励他一个细小的进步,一周,两周,三周,第四周,他终于把常见的元素符号都记住了!其实,后进生也渴望成功,他们的基础薄弱,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来取得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妨做一个真诚的守望者,用爱鼓励他们,等待他们的成长。
合上书页,教室窗外的梧桐正在抽芽。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明白——教育,是心灵田野上的守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