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之我见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蒋亚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改革,传统的家校合作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突出的教育问题,如何让家校之间的沟通更有效,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捧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三章,感触颇深,现将一些想法跟诸位同仁分享一下。
沟通目的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将家校沟通的目的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发出邀请;二是交流信息;三是达成协议。强调“针对孩子成长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沟通,通过建立协作关系来引导孩子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习的全程建立起家校良好的协作关系。这也是家校沟通最为重要的目的。”
本人认为“发出邀请”是方式,是途径,而不是目的;“交流信息”是方式,也是内容,却不是目的;“达成协议”是目的,但不是重要目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建立起家校良好的协作关系来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论:本书关于沟通目的的阐述欠严密。
沟通策略
作者引用了王怀玉老师的三个策略:(一)营造沟通文化;(二)建立沟通规则;(三)明确应对姿态。本人认为王老师的阐述非常准确,能给一线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书中谈到“家校沟通要有相应的规则,家长和教师需共同执行。制定规则可以让大家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各自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使我想到当下班主任在使用家长微信群、QQ群中遇到的问题:家长有的抱怨孩子成绩差;有的抱怨老师凶;有的耍派头发红包;有的甚至在群里向别的家长借钱……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都是源自没有建立“群规则”。倘若跟家长建立 “本群只探讨教育之策略”, “跟孩子学习无关的事不聊”,“对任课老师或学校有诉求需私聊”等规则,那么微信群和QQ群就能真正发挥其及时沟通,良好互动的作用,为家校联系开辟崭新局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足见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作为群主如果能够通过建立规则与家长进行沟通,在群里经常上传教育类的美文供家长学习,那么家长自身的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教育方法也会不断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当家长出现了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或者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应对呢?书中的回答是:教师要努力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绪绑架,通过深呼吸试着和自己内在的渴望相联结,用平稳的声音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当教师懂得更真诚地表达自我,并引导家长共同将目光聚焦在探索孩子成长的话题上时, 家长就会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那份真诚,并积极投入到家校共育的活动中来。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是班主任幸福的源泉。但是班主任的一些烦恼也来自家长,因为极个别家长刁钻野蛮,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面对这样偏执的家长 ,我们该怎么办呢?“不能改变家长,就改变自己”,这是我对全校班主任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要求。遇到不明事理、不懂法规、胡搅蛮缠的另类家长,相信很多班主任都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困惑,也有“教育离不开惩戒”的强烈渴望。但是我们必须牢记教师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坚决不做违背师德违背法律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智、理智、再理智。决不能说过激的话,更不能做触碰“高压线”的事。只能认真地做好解释工作,尽量用真诚打破家长的思想壁垒。
沟通方式
关于沟通方式,作者没有具体介绍。我建议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中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这两种方式永远不过时。班主任如果能在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就能让家访和家长会发挥更强大的育人功能。在家访之前和召开家长会之前如果能够备足课,比如,对孩子近期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相处的情况、作业书写情况等事先搜集相关信息,并且能够通过拍摄微视频、拍照等技术手段留下音频、图片资料,那么家访和家长会就能取得更好效果。既能让家长看到班主任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心血,又能让家长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孩子身上的优劣,明确家长、孩子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在平时的家校沟通中,有的班主任在方法上欠科学,如与家长交流只谈孩子存在的问题,仿佛孩子在校的优点家长也都知道似的,这就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多向家长传递正面信息,多讲孩子的优点。孩子的缺点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得委婉一些,让家长容易接受。
微信时代的家校联系浪潮已经悄悄袭来,班主任应该潜心研究如何用好微信平台,让家校沟通更有思想性、更有人情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依靠班主任“科学+人文”的沟通方式来不断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孩子潜能。
家校沟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只有做到常谈常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腾飞写下美丽篇章。
![]() ![]() |